行业研究|2023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全景研究报告(五)
第五部分 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
一、市场规模
从市场空间来看,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千亿美元级别的蓝海市场。据GGII 预测,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200 亿美元,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0 亿美元左右。高盛预测则更为乐观,认为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 亿美元。马斯克展望,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可能达100 亿台。综合各方数据,未来10~2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,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,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未来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。
二、竞争格局
从全球视角看,人形机器人全球竞争格局初现雏形。国外巨头如波士顿动力、本田等凭借深厚技术积累,在核心零部件、软硬件一体化等方面保持领先;特斯拉则依托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优势迅速切入,有望实现弯道超车。目前,人形机器人行业可大致划分为引领者、杰出者、有潜质者和追随者四个梯队。引领者如特斯拉、波士顿动力、本田等,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进展;杰出者如优必选、AgilityRobotics 等,依托差异化技术路线或应用场景脱颖而出;有潜质者如智元机器人等,展现出快速追赶的后发潜力。2024 年3 月,英伟达GTC 大会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一次集中“较量”。英伟达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、专用计算芯片、机器人平台等,展现了其在该领域的决心和实力。多家企业也展示了最新产品进展,令人眼花缭乱。美国FigureAI 公司的Figure01 机器人获巨额融资并和宝马合作,国内宇树科技H1 机器人实现后空翻,Apptronik 的Apollo 机器人进入奔驰车间,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。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龙头企业竞相发力。优必选Walker 系列在运动控制和人机交互领域积累深厚,率先推出商用机器人;达闼科技XR 系列搭载“云端大脑”,专注感知交互;傅利叶智能GR-1 则瞄准通用型人形机器人。此外,小米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CyberOne,华为推出人形机器人天玑,智元机器人发布助老助残机器人A1,竞争愈演愈烈。纵观国内市场,人形机器人参与者日益丰富,主要可分为四类:一是优必选、傅利叶、智元等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,在关节伺服、运动控制等方面有技术积累,率先推出了助老助残、陪伴机器人等实用性产品;二是达闼、越疆、大疆等传统机器人企业,在产业链整合方面有先发优势;三是小米、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,在人机交互、AI、物联网等方面有一定积累;四是华为、比亚迪等科技制造业巨头,拥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,在云计算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经验丰富。未来,一些聚焦细分领域的“专精特新”机器人企业,有望通过差异化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策略脱颖而出。
三、专利布局
从全球专利申请量来看,我国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专利第一大国。据统计,截至2022 年底,我国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量达6596 件,超过此前长期领先的日本(6058 件),跃居全球第一。从专利申请主体来看,既有以优必选、达闼为代表的企业,也有以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。可见各类创新主体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,已经形成较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。尽管目前我国在专利数量上已经超越日本,但在专利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。据分析,我国人形机器人专利多集中在结构设计、控制系统等中低端技术领域,在多传感器融合、人机交互、自主学习等前沿技术方面相对薄弱。未来应进一步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,聚焦底层核心技术,推动人形机器人基础理论、共性技术、工程化应用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发展。同时,还应健全人形机器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,为各类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。
四、人才情况
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人才。当前,各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,争抢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、机器人专家的大战方兴未艾。从我国高校来看,国防科大、哈工大、清华、浙大、北理工等高校在机器人领域有较好的学科积累,培养了大量从事机器人基础研究的科研团队和技术人才。此外,中国科学院、工信部电子五所等科研院所也成为人形机器人研究的重要力量。从企业来看,一批头部机器人企业不仅重视加大研发投入,而且注重人才梯队建设,主动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,建立联合实验室,推进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。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交流。一方面,支持高校加快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建设,推进“新工科”改革,促进机器人、人工智能与信息、机械、电子等学科交叉融合,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。另一方面,支持企业牵头成立产学研用联盟,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,打通基础研究、技术攻关、成果转化、人才培养全链条。此外,还应拓宽国际人才交流渠道,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。